“爸爸,你是流氓!”
前兩天,一位天津的爸爸被2歲女兒罵流氓上了熱搜,原因卻很逗趣~
這位爸爸晚上準備2歲寶寶洗漱,沒想到在給娃脫衣服的時候,她一邊“死守”自己的小衣服,一邊哭著罵爸爸流氓。
來源@白鹿視頻,侵刪
原來啊,是孩子媽媽下午給女兒講了關于人體器官的書,并且告訴娃:女生不可以讓其他男生碰自己的身體。
這不,孩子就牢牢地記在了腦子里,才有了上面這哭笑不得的一幕。
很多網(wǎng)友紛紛夸贊:孩子被教育得很好。
來源微博評論,侵刪
當然,也看到了網(wǎng)友們一些不同的聲音:
“這剛2歲,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了吧?”
“過早給孩子灌輸性別知識,有點過早了!”
性教育,并不是新鮮的話題,但還是想和大家強調一下:
給孩子的性教育,并不是哪天父母覺得是時候告訴孩子了,再去123地教。
它沒有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而是應該像語言啟蒙、認知啟蒙一樣,循序漸進,趁早趁小、自然而然地引導。
孩子認識性別
比你想得更早
你可能想不到,我們本以為孩子太小,啥都不懂,其實不然。早在孩子還是6個月的小嬰兒開始,他們就已經(jīng)開始有了“男女有別”的啟蒙概念。
6個月左右
寶寶可以通過聲音音調的不同,分辨爸爸和媽媽;
1歲階段
孩子可以準確區(qū)分男性、女性的照片,并且能將男女不同的聲音和樣貌配對;
2歲階段
孩子能熟練分辨男孩、女孩和自己的性別;
3歲之后
孩子開始get到自己性別所代表的特征,比如女孩是長頭發(fā)穿裙子,男孩是短頭發(fā)穿褲子。
孩子對性別意識的認知,是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早的,在孩子認識微時,父母正確的引導和啟蒙,是孩子將來形成正確、健康的性別觀念,特別重要!
正面引導
做“不羞恥”回答機器
性教育不是父母交給孩子的一門學科知識,而是應該掰開揉碎了,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
教會孩子認識身體部位
從繪本知識出發(fā)去講解,2歲之前,更好的方式是洗澡時、換衣服時,明確地告訴孩子各個身體部分,以及隱私部位在哪里,小褲子、小背心遮住的地方不可以讓別人碰。
告訴孩子何為身體底線
一定要認真引導孩子,不管是熟人、親戚、老師還是朋友,在你認為不合適、感到不舒服的身體觸碰、言行舉止,也都要立刻拒絕。
一切感到奇怪的事情都可以告訴爸爸媽媽,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不回避娃的羞羞問題
3-6歲的孩子是好奇心高速發(fā)展的時期。
爸爸媽媽,就成為了孩子眼中第一個關于男女區(qū)別的疑惑對象:“爸爸和媽媽都是人,為什么聲音不同,身體長得也不一樣?”
在我們看來,會覺得孩子的問題如此不可描述,是不是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不好的東西了?還是學壞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這些問題和“我為什么要睡覺”、“天為什么會黑”一樣,是孩子通過好奇了解世界和人的簡單過程。
越回避,孩子越渴望知道答案,孩子問了,我們就回答。
不需要遮遮掩掩、更不要隨便編一個瞎話去搪塞孩子,這會影響孩子對正確性認知的偏差,小時候錯誤認知的影響至少會輻射到孩子青春期甚至更長遠。
使用正確詞匯
很多父母在回答孩子關于“性”的問題時,總習慣用一些可愛昵稱去替代敏感詞匯。
性教育從來就不是有趣的,對孩子的性教育啟蒙要遵循嚴謹、科學規(guī)范的名詞。
無論隱私部位還是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都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正確的名字。
孩子還小
父母如何把控身體界限
性教育要教,可是就像開頭這位爸爸遇到的問題來看,孩子才2歲,還不具備獨立自主的技能,異性父母該如何把控孩子的身體界限呢?
其實2歲之前,孩子更需要建立來自父母的安全感。
太刻意回避親子間的親密接觸,并不利于孩子對異性父母之前情感建立與信任聯(lián)結。
媽媽之于兒子,爸爸之于女兒,都是孩子一生中第1個接觸的異性。
過早封閉、回避,反而會令孩子關上對異性認知的窗口,加深對異性身體認知的好奇。
2歲之前——可以通過帶孩子洗澡、穿衣服等引導孩子認識性別。
2歲之后——尤其是在孩子自己有了回避意識、可以自己上廁所、穿衣服時,那么異性父母就要開始有意識地把控好身體界限了。
該回避時回避,多讓同性父母去幫助孩子,交還屬于孩子的隱私空間,可以更好地讓孩子形成自我保護和身體隱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