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各位分享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公歷和農歷哪個是快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公歷和農歷有什么區(qū)別)
世界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后有陽歷。我國于1912年采用公歷歷法后,人們習慣把公歷稱為陽歷,而把傳統(tǒng)的“陰歷”,稱之為農歷。
公歷亦稱太陽歷、新歷、西歷,也稱格里高利歷。于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是現(xiàn)在國際上公用的歷法。
公歷和農歷有什么區(qū)別呢?
1.性質不同 :農歷是陰陽合歷。以陰歷的月相變化周期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jù)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農歷和陰歷一樣,根據(jù)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以兩個朔日之間日期為一月。
公歷是太陽歷,是以太陽回歸周期算作一年,作為基礎的歷法,然后把這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2.天數(shù)不同 :農歷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則設為12個月,354天。時間和公歷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4天或383天,稱為閏年。
公歷每個月分為30天、31天、28天或者29天,有的年份是366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365天,稱為“平年”。一般四年一“閏年”。
3.使用紀年不同:公歷以公元紀年,分公元前后;而農歷使用甲子紀年,六十年一輪回。
4.使用范圍不同 :公歷為絕大多數(shù)國家通用;農歷為我國等少數(shù)國家使用。
中國自古的歷法,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歷,一般稱為農歷。它以月相變化周期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jù)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它的特點是依據(jù)月相來確定月的長短,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數(shù)倍,而與太陽回歸年無關。
農歷還根據(jù)太陽的位置,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jié)氣,便于安排農業(yè)生產。日月相合的農歷,在農業(yè)、文化等領域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歷法。
今天中國人仍依據(jù)農歷來慶祝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照此推算到2262年會有閏正月,就可有兩個春節(jié),可以放兩次長假了。
農歷和公歷的區(qū)別是什么?
1,出處不同:
公歷=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歷=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算法不同: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
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jié)年之四時)
擴展資料
農歷是在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陰歷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guī)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陰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
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公歷,屬陽歷一種,公歷別稱公元、西歷、西元等,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意大利醫(yī)生兼哲學家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這樣無論是陽歷和陰歷,都會有誤差(二者皆以365天為一年)。對陽歷而言,平均每4年便會少約1天,(0.9688,約等于1)。
而公歷解決這一問題的做法是規(guī)定每4年里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shù)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guī)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皆為閏年。如1996,2000,2016等皆為閏年。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農歷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公歷
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
1.陽歷又叫公歷是太陽歷,以四季循環(huán)的回歸年為基本周期,和月亮的圓缺變化無關,其中每一年的日數(shù)和月數(shù)是由人來規(guī)定的。
2.陰歷又叫農歷是陰陽歷,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jù)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
3.公歷稱為“陽歷”:陽歷是以地球環(huán)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
4.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秒。
5.由于它不是整數(shù),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
6.有的年份是六十五天,稱為“平年”。
7.農歷也叫“陰歷”:陰歷根據(jù)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
8.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jù)天象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9.農歷也叫陰歷,或者夏歷,是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叫作歷。
10.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小,年年不同)。
11.由于每年的天數(shù)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設置七個閏月,有閏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12.又根據(jù)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jié)氣,以利于農種植等活動。
13.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14.這種歷法相傳創(chuàng)始于夏代,所以又稱歷。
15.也叫舊歷。
公歷和農歷怎么區(qū)分 公歷和農歷如何區(qū)分
1、出處不同:公歷=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2、農歷=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算法不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jié)年之四時)
3、農歷是在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4、陰歷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guī)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陰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
5、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農歷和公歷的區(qū)別 農歷和公歷有什么區(qū)別
1、性質不同:公歷就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農歷屬于陰陽歷,是我國傳統(tǒng)的農耕日期。
2、算法不同: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基礎制定的歷法;而農歷是以月亮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基礎,同時也參考太陽回歸年制定的歷法。
3、類別不同:公歷用來記錄日期,農歷中還包含了農耕作息時間,衍生出二十四節(jié)氣。
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的相關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公歷和農歷哪個是快的、公歷和農歷的區(qū)別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