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第一屆中國國際時裝周創(chuàng)辦至今,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中國時尚一起走過了25個年頭。在此背景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中國國際時裝周聯合新浪時尚發(fā)起話題#中國時尚25年#,與大家共同見證中國時尚行業(yè)的發(fā)展。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服裝的供應鏈趨于成熟,到1994年,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服裝出口國。1997年,首屆中國服裝設計博覽會在北京舉行,作為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前身,3年后,由于國際品牌和海外設計師的參與,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時裝周”。至此,“中國設計”開始向“中國制造”邁進,中國服裝設計從服裝加工中剝離出來,第一批優(yōu)秀中國服裝設計師代表正式被推至臺前。
回顧中國時尚產業(yè)發(fā)展的歷程,中國服裝設計師們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我們邀請到時裝設計師武學偉來與大家分享25年前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經歷。
武學偉
武學偉現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時裝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還擔任北京卓拉時裝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總監(jiān)、深圳攸武服飾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總監(jiān)以及設計師品牌WUD創(chuàng)始人,他是中國時尚大獎第3屆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中國時尚大獎第3屆、第5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獲得者。
在回憶起25年前在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舉辦個人發(fā)布會時,他依舊心潮澎湃,坦言當年的時裝秀充滿了儀式感,不管是設計師、媒體,還是評委老師都帶著極高的真誠與熱情,這種對藝術、對時裝純粹的熱愛,對他而言一直是莫大的鼓舞。
而聊到對中國時尚產業(yè)未來的展望時,他提出“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文化復興的使者。”
新浪時尚:還記得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時裝周時的情景嗎?能不能和我們分享當時的所見所感?
武學偉:那個時期時裝周在中國還是首創(chuàng),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在中國大飯店,是一個成衣的靜態(tài)展,另外一個在北京飯店,是以時裝秀的形式呈現。
如果用一個名詞高度地濃縮概括起來就是:儀式感非常強,無論是靜態(tài)展還是時裝秀,都充滿了儀式感。北京飯店每一場都爆滿,一票難求。媒體賦予了極高的熱情,每一個媒體都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僅僅是北京的,包括來自于其他省、市的電視臺,都會用于最大的熱心投身到時裝周,時裝周期間設計師得到了很大釋放與報道。
那個時期時裝秀在中國還是一個非常新鮮的東西,第1屆時裝周僅僅有6位設計師做了個人專場的時裝秀,其他設計師是聯合秀。我很幸運,自己獨立地做了一場秀。當時是我個人從大學畢業(yè)以后,職業(yè)生涯的首場時裝秀。
那場秀也是我自己職業(yè)生涯里特別有突破性的一場。我當時是用藝術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作,那個時期我所遵循的就是創(chuàng)意,像多年壓抑的對藝術的熱愛、對時裝的熱愛,忽然間有一個出口,每一位設計師都心潮澎湃,現在想起來還那么激動。
新浪時尚:當時發(fā)布作品的主題您還記得嗎?設計靈感源自何處?
武學偉:我把城市理解為城市中的森林,把建筑也理解成森林。我創(chuàng)作的辮子就是像城市里高聳的建筑一樣,城市的建筑就是那些高聳入云的樹木,當時我的靈感是源于大自然,梅花、煙熏妝都源于大自然,就像是穿行在城市叢林當中的都市麗人的感覺。
新浪時尚:秀后收到的反饋是怎樣的?
武學偉:非常棒,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藝術家、畫家陳逸飛先生給予我高度的評價。我把配飾、包包跟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有一組衣服的面料像水波紋一樣有動感,我那一組服裝設計他是特別喜歡的。李克瑜老師是中央芭蕾舞團最早的設計師,在現場拿了一個本、一支筆,記錄了很多我的設計。當這個秀結束以后,她找到我,跟我做了深入的溝通。那個時期的評委老師充滿了無窮的真誠,會當面跟你表達他對你整場秀的印象。
其實所有參與了首屆時裝周的設計師都非常地榮幸,非常地興奮,因為從來沒有那么大一個平臺讓設計師走向前臺和所有的媒體、所有的消費者、所有的觀者,近距離地接觸。
新浪時尚: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誕生將第一批中國優(yōu)秀服裝設計師的代表推向臺前,那個時候會有壓力嗎?
武學偉:那個時期也顧不上考慮壓力,我只是和編導去討論音樂、討論創(chuàng)作,全情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當中,沒有想獲獎怎么樣,不獲獎怎么樣。我只想把我多年積攢的才華,還有我的夢想展示出來就已經足夠了。
新浪時尚:面對國際時裝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不斷加碼,您認為中國品牌和中國設計師應如何應對?
武學偉: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從我內心講,我并沒有覺得有很大的挑戰(zhàn)。當然我覺得歐洲的奢侈品牌它的實力、品牌文化是不可撼動。但我覺得從成衣品牌的這個角度,中國的時裝品牌具備了完全的競爭力,可以和國際品牌比肩。
我相信在未來不到十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強盛,中國市場會變成一個國際市場,未來國際品牌會大量融入中國市場。對于中國的品牌來講,也是迎來了歷史的機遇。中國的品牌跟國際品牌相融相會,中國品牌有更好的優(yōu)勢就是它會更好地去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中國未來的時代是80后90后,甚至于00后組成的主要群體,這個消費人群更加自信,整個大的時代背景,大的氛圍非常健康,非常良性,中國的品牌競爭力非常旺盛。
V-PULL·武學偉·赫偉牛仔裝2015春夏系列
新浪時尚:新中式、國潮的爆火,有人認為是商業(yè)營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消費,也有人認為是年輕人對國貨和中國品牌的認同,您怎么看?
武學偉:國潮這個名詞已經盛行幾年了,中國國際時裝也助推了國潮風。我覺得國潮是廣義的,不能去狹義地去理解,包括我們現在看到的李寧的鞋子,羽絨服行業(yè)的翹楚波司登,它們也是推的國潮風,由于未來的消費潛力,國家的文化復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都帶來了國潮風。我覺得這些元素一定要國際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國潮也需要中國文化和潮流緊密融合在一起。
新浪時尚:中國時尚扎根國際舞臺,作為設計者,您覺得中國時尚產業(yè)未來還應該在哪方面發(fā)力?
武學偉:我覺得基于幾點,第一點,非常遺憾我們沒有一個大數據做統(tǒng)計,比如北方人群的平均身高,骨骼的變化,身材的變化等等,這個數據還沒有真正統(tǒng)一對我們人體工程學,對于時裝產業(yè)是非常遺憾的。希望未來有公司去出臺這樣的大數據,對中國各個行業(yè)都是有一個助推的。
另外我覺得就是文化自信、民族復興,還有最重要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種初心就是,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做一個文化復興的使者。我們的傳統(tǒng)紡織業(yè)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應該把工藝化跟科技結合在一起,產業(yè)化讓我的生活更美好,并且把這種產業(yè)走向國際,通過設計師作為載體,設計出很多具有國際視野的服裝。
現在在國內也有很多時裝品牌做得非常之優(yōu)秀,他們每年對國家GDP的貢獻率非常之高,以不同的人群做定位,做得非常豐富,也非常優(yōu)秀了。這樣的企業(yè)、品牌、設計師,未來一定會走向國際市場,為中國、為紡織服裝行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樣,我們也承擔這種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