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相機的視覺色彩體系一直是行業(yè)大佬級別,拍出好的作品經常被人們形容為“德味”,更有甚者用“毒德大學,刀銳奶化”來形容。
*毒是說拍的好,讓人著迷“中毒”。德味,指的是有德國相機和鏡頭拍出的獨特味道。“刀銳”指照片焦內如刀割般清晰銳利,“奶化”指焦外如奶油般化開柔和美麗。兩者結合,也確是徠卡相機和鏡頭成像素質的常見特征。
令不少外行人聽起來更像是一種“玄學”,以至于身邊很多人說起徠卡相機拍的作品,不管懂或不懂,總能提到“德味”,似乎“德味”是衡量一張照片好壞的標準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德味’。
劉林(天諾影友);徠卡M10+M 50mm/f1.4
劉林(天諾影友);徠卡M10+M 50mm/f1.4
劉林(天諾影友);徠卡M10+M 50mm/f1.4
色彩濃郁油潤 暗角是其特點之一
色彩濃郁,即照片顏色厚而不重,焦內銳利如刀,焦外柔如油畫一般,德味兒的片子亮部偏暖,暗部偏冷。其油潤指的是,滑而細膩,影調均勻,色澤通透,過渡綿密。
攝影:Jasper Doest
一抹淡淡的暗角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元素,也是德味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其實這是早期鏡頭和相機結構原因造成的缺陷,但是到了后來,卻成了徠卡味的一個重要特征。四周暗角的效果給人以膠片的感覺,特別的有味道。
Sanshiro KUBOTA;徠卡M11+M 35/2AA
Sanshiro KUBOTA ;徠卡M11+M 35/2AA
Jeff Lee ;徠卡M11+M16-18-21(by flickr)
光影對比強烈 在弱光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眾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從好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師們對光影的表現(xiàn),達到了極致。這種明與暗、光與影的對比造成了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而久遠的印象。
“德味”的照片,暗色不欠曝,亮色不過曝,這要求對快門和光圈的精準把握。此外,很多徠卡粉絲表示,徠卡的鏡頭,出來的照片寬容度要比一般的鏡頭強,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Jeff Lee ;徠卡M11+M 50/1(by flickr)
Lei Han;徠卡M11+M 35/2(by flickr)
徠卡往往稱為暗夜殺手。由于相機小而輕,手持拍攝在1/15秒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圖片,在弱光環(huán)境下不借助閃光燈拍攝,是徠卡的強項。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有“德味”的照片,大部分是弱光環(huán)境下的作品。
Sanshiro KUBOTA ;徠卡M11+M 35/2AA
Sanshiro KUBOTA ;徠卡M11+M 50/2AA
伊特諾 雷 ;徠卡M11+M 50/1(by flickr)
說道這里大家應該對“德味”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我們聽聽影友——嵐子心中徠卡相機的“德味”是怎樣的。
圖文/嵐子
編輯/天諾
德味,許多人錯誤地認為是在后期里將飽和度和對比度拉高、調出偏紅偏藍色的效果,就稱其是“德味”,其實并非如此。
“毒德大學,刀銳奶化” ,這八個字經常被用來形容徠卡相機的成像質量。其實 “德味”照片是指色彩濃郁而真實,銳利而不生硬,暗部細節(jié)清晰,焦外厚重,照片油潤、真實、通透、自然、豐富而厚重。
對我來說,色彩濃郁和明暗對比是吸引我入手徠卡最主要的原因。
色彩濃郁,就是感覺顏色厚重,如油畫一般,一層一層涂抹,又像奶油一般油潤。這種濃郁的顏色,往往是以偏暖色為主,色彩突出,自然,看著就很舒服的感覺。
明暗對比,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優(yōu)秀的徠卡作品,明與暗、光與影的對比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使人過目不忘。暗色不欠曝,亮色不過曝,細節(jié)也非常豐富。
的確,在攝影世界里,德國是相機和鏡頭的發(fā)源地,早在100多年前,德國的相機鏡頭已經擁有世界最頂尖的技術,巧奪天工的光學設計,今天仍然是無可替代的產物。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心中的那份“德味”,都能通過手中的相機,懷著對生命的敬畏,收獲一份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