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chuàng),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對于很多企業(yè)來說,能打入蘋果公司的供應鏈就意味著不用再為公司的營收而發(fā)愁,成為蘋果的生產鏈能為企業(yè)帶來可觀的利潤和很大的成長機會。一些公司甚至完成了從小工廠到大企業(yè)的轉型。
此外,作為高新技術企業(yè)的代表,能進入蘋果供應鏈也意味著技術實力得到了認可,簡而言之,能“鍍金”。
蘋果公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當年一部神機4S可謂是無人能及,6S更是留下了“腎機”的稱號。縱觀全球,有哪家手機能做到這地步。
蘋果公司在全球供應鏈眾多,超過200多家,但在我國的數量是最多的,這兩百多家供應商里有98家都是我國企業(yè)。其中,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電子專業(yè)制造商——富士康也是蘋果公司的代工廠,富士康每日都有十幾萬員工在為蘋果公司的產品進行組裝工作。
仁寶退出蘋果供應鏈
除了富士康以外,全球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仁寶(Compal Electronics)也是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
但最近根據中國臺灣地區(qū)經濟日報報道,將不再接受蘋果手表和iPad的合同制造訂單,據了解,原因是增長和利潤有限,極低的利潤率已經讓公司越來越難以忍受,在為蘋果公司進行代工過程中,仁寶能得到的毛利率僅有3%—4%。
根據市場調查數據顯示,蘋果手機的營收額占全球手機總營收高達75%,其銷售毛利率高達38%,其他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總數加起來也不過蘋果的三分之一。說是合作,但收益差距可謂懸殊。
目前,仁寶已經解散了對蘋果的服務團隊,并將相關人員轉移到其他產品線或業(yè)務領域。其訂單將轉交到立訊精密、比亞迪和富士康的生產線。
成為蘋果公司供應鏈伴隨風險
確實,是有很多企業(yè)在加入蘋果供應鏈后獲得了成長。但事實上,看似光鮮亮麗的表面其實背后隱含著很多無奈和心酸。
首先,進入蘋果供應鏈并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因為隨時有被踢出供應鏈的風險。如果企業(yè)沒有做兩手準備,發(fā)展蘋果代工以外的業(yè)務的話,那么面臨的很可能就是破產了。
此前歐菲光就是一個例子。強大如歐菲光,作為國內領先的精密光電薄膜元器件制造商,在手機模組全球市場中份額排第一,但在蘋果與其解除合同后,僅在一個月內凈利潤率就下降了90%以上,21年凈虧損近26億元,銷售額同比下降53%。
歐菲光尚且如此,其他企業(yè)正常情況下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此外,成為蘋果供應鏈后受到的限制是非常大的,蘋果公司會要求為其開辟單獨的生產線,并派遣內部管理人員前往監(jiān)督,整條產線都在人家的眼皮子底下進行,自己的技術、產線運行、人員管理等等都被摸了個透。
此外,這條產線也只被允許為蘋果進行產品加工,不得用于其他代工,連企業(yè)自己的產品都不能使用。并且,蘋果公司也不會將重要技術交給代工廠,一般就是簡單的組裝工作。
仁寶也并不是第一家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鏈的企業(yè),事實上,此前為蘋果代工Apple Watch 3的廣達也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鏈,理由是訂單賺得少,虧得多。當時,仁寶還表示不會重蹈覆轍。但僅僅三年后就步入后塵。
寫在最后
在蘋果供應鏈公司盈利困難的背后,除了缺乏核心技術支持之外,與蘋果對供應鏈近乎監(jiān)視般的管理也有關。
有細心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事實上蘋果公司對于供應鏈名單的更新是很頻繁的,從蘋果公司此前公布的供應鏈名單來看,僅在20年就有34家供應商被更換掉。所謂的刺激性競爭只是蘋果的幌子,其初衷是借助競爭不斷擠壓供應鏈的利潤。
不管是更換供應商還是供應商主動退出,對蘋果公司都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如果蘋果主動淘汰供應鏈公司,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一定要抵制蘋果,畢竟它也確實為國內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但無論如何,技術才是發(fā)展的核心,企業(yè)在成為蘋果供應鏈的同時也該做好兩手準備,自己成為主動的那一方。
此前央視也呼吁過要減輕蘋果依賴,再加上歐菲光和華為的遭遇也為更多企業(yè)敲響了警鐘,越來越多企業(yè)意識到減輕蘋果依賴的重要性。從仁寶主動從蘋果供應鏈中脫離就能看到,越來越多企業(yè)有了對蘋果說不的勇氣。
對于仁寶主動退出蘋果供應鏈,大家有何想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您的觀點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