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畢舸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1.08億部,同比下降27.1%,國內智能手機銷量下滑態(tài)勢已然顯現。一則“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換手機了”的話題也沖上熱搜,“窮”、“太麻煩”、“手機都差不多”,年輕人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理由。某手機品牌執(zhí)行副總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記得最早(手機更換周期)是16-18個月,之后是20-24個月,最近是36個月了。”
年輕人不愿意換手機,準確的定義是不如之前那樣高頻次換手機。這首先源于供應側的手機廠商創(chuàng)新性下降,自蘋果推動手機從功能機時代切換到智能機時代,也就意味著手機市場要全面替換已有功能機,這一市場空間是以億(部)計算。而技術革命的特性是,一方面第一代創(chuàng)新產品能激活市場,帶來爆發(fā)性增長,另一方面產業(yè)處于快速迭代周期,手機外觀、處理器、屏幕顯示、快充技術、游戲體驗、內存存儲能力、攝影攝像等眾多技術、功能都在持續(xù)性提升,每一次提升都會讓新一代智能機相比已有機型具備核心技術和功能的突破,也就讓年輕人愿意買單。
除了技術、功能的不斷創(chuàng)新,智能機還在價格層面拓展出一個巨量市場,小米、榮耀等掀起的性價比革命,讓更多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也能以低成本成為智能機用戶。
正是因為智能機在技術、功能、價格各方面的不斷變化,才讓中國手機市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每一次“換機”所引發(fā)的購買熱潮,讓各手機品牌營收邁上一個新的數量級,由此又能將資金用于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fā),以新一代令人尖叫的“黑科技”帶來更多訂單,進入良性循環(huán)。
然而,這兩年來智能機品牌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不再出現,各種軟硬件功能難以實現質變。從之前的小屏、小容量到如今常態(tài)化的大屏、大容量、超高清,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日常需求。再大一點的屏幕、容量和清晰度,不再是用戶“剛需”,也就大大降低了年輕人因新機而掏錢的沖動。
正如不少業(yè)內人士指出,當手機品牌之間的競爭停留于硬件堆砌的比拼,就容易陷入“硬件焦慮癥”,無論是外觀的工業(yè)設計,還是內在的芯片提升,都難有大的突破,很難再現當年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各類新科技產品崛起的根本原因,如今,這一定律在手機市場不再明顯,陷入硬件性能同質化競爭的手機品牌,也就無法復制當年的藍海市場盛況。
同時,部分國產手機品牌追求價格換擋,新品集中于中高端價位,卻忽視了國內消費市場的分層化現象依舊存在這一現實,月收入數千元的年輕人占據了相當比例,他們無力承擔動輒四五千元一部的新機購買成本。部分品牌盲目在高價位機型上與蘋果手機對標,也就在無形中流失了部分用戶。
當然,手機品牌也在不斷嘗試新產品的研發(fā),希望能重新獲得年輕人的心。這兩年,不少手機品牌推出了折疊屏手機,并將其視為又一次手機升級的重大機遇。根據多個平臺數據綜合顯示,今年“6·18”期間,在6000元以上價位區(qū)間最暢銷的十大機型中,有一半都是折疊屏手機。
相比于傳統(tǒng)智能手機,折疊屏手機變化的不僅是外觀,更能實現多任務處理,安裝更大的電池和更強大的處理器,以及提供更大的顯示器。
然而,折疊屏手機同樣面臨不少問題,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動輒五位數,普通工薪階層難以承受。與此同時,人們對于手機的使用習慣已然養(yǎng)成,折疊屏手機提供的新使用方式未必符合大家的需求。
此外,折疊屏手機更重、更容易磨損,也會對日常攜帶使用造成不便。
也因此,手機品牌期待將折疊屏手機作為又一個發(fā)展機會窗口,但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智能手機市場的供應側相對疲軟,而在需求側,近期部分企業(yè)裁員、降薪新聞不斷,這會造成年輕人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消費支出,手機作為相對“大宗”的消費品,更容易受其影響。
這一屆年輕人的消費觀也在悄然生變,之前某社會調查中心對青年消費觀進行的調查顯示,受訪者覺得自己消費觀主要的變化是“買好的、更看重品質”,然后是“攢錢意識變強了,沖動消費減少了”,其他還有“只買有用的”“會有節(jié)制有規(guī)劃地消費”等。該花的一分不省,不該花的一分不掏,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不再從眾,在已有手機能夠滿足日常所需的情況下,不花錢購買功能與價格增長不對稱的新品,年輕人消費理性的強化,也就讓智能機市場繼續(xù)打造爆款的可能性降低。
顯然,各手機品牌在核心技術、功能等消費者換機必選項上創(chuàng)新乏力,年輕人受制于外部經濟因素消費觀也在轉變,不愿意為了換機而花大錢。內外聯動下,手機市場目前遇冷就是必然結果。這就需要各大手機品牌通過5G等移動通信技術的進一步成熟、逐步打通手機與新能源汽車、家居智能設備等“萬物互聯”的一體化應用場景,以及在可穿戴式虛擬屏幕智能手機等未來手機新形態(tài)上實現重大突破,從而創(chuàng)造出無限可能。
作者為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