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網】
初夏的熒幕,恐龍霸屏!
然而,系列電影《侏羅紀世界3》和BBC自然歷史部制作的古生物紀錄片《史前星球》的口碑卻形成鮮明的對比。前者震撼的電影特效難以收買觀眾的心,這屆觀眾要的是“真實感”。
《史前星球》將CGI(計算機圖像技術)動物與現實取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融合,創(chuàng)造了壯觀的視覺效果。而且,制作團隊還表示,紀錄片里展示的恐龍的一切,都是基于目前最新的科學發(fā)現和觀點,不是憑空捏造的。
為了科學復原,他們專門找到古生物學家、植物學家、科學插畫師等多領域的專家,只為呈現更接近6600萬年前的生態(tài)世界。
這部史前生物“復活劇”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究竟如何呢?
《史前星球》海報
形態(tài)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一切古生物復原都是從化石標本開始的。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古生物科學復原設計師王宇介紹,他們會利用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或者三維掃描儀掃描化石骨骼標本,生成三維數據,從而確定骨骼三維形態(tài),然后附上軟組織,包括肌肉、脂肪、皮膚,最終形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動物形象。
“但由于大部分被發(fā)掘的化石材料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必須根據動物的系統發(fā)育關系,從現生的近親物種中推演出它缺失的部分可能長什么樣?!蓖跤畋硎荆@也意味著古生物復原并不是完全真實的呈現。
而隨著更多化石證據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的涌現,同一個古生物的復原細節(jié)也在不斷變化,并接近真實。在他看來,一個復原形象就代表了一個階段科學認知的總結。
《史前星球》大量出現的恐龍類群都是帶有羽毛的,但在1999年同樣由BBC制作的著名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恐龍卻是披鱗戴甲的冷血爬蟲形象。
這是因為20多年前,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逐漸發(fā)掘出了許多帶有羽毛痕跡的恐龍化石,它們不僅改寫了鳥類起源的歷史,也突破了人們對恐龍外形特征的固有認知。
再比如,新的研究顯示霸王龍在內的一些肉食恐龍是有“嘴唇”的,閉起嘴時牙齒會被遮擋起來,而且鼻孔的位置也更接近吻端。
他還提到,本片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細節(jié)值得留意,那就是不同生物的個體差異,體現在雌雄差異和年齡差異。而在過去,甚至會把成年個體和幼年個體認成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王宇認為,紀錄片對恐龍形象的這些細節(jié)還原,在基于現有科學的描述和觀點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但是,紀錄片中并非所有的形態(tài)特征展示都有科學依據,有些想象簡直“驚為天人”。
比如,一群出現在沙漠里的無畏巨龍。它是一種大型新型蜥腳類恐龍,體形巨大、脖頸修長,成年體可達25米高。然而,在紀錄片中無畏巨龍的脖子極其獨特,因為在它的上面整整齊齊附著著兩排伸縮囊,它們可以從上至下逐一鼓出,然后從下至上縮回,而這些伸縮囊的存在僅僅是為了求偶表演。
“有化石證據發(fā)現,一些大型蜥腳類恐龍頸椎分布有空腔,作用在于減輕重量,以及可能容納協助呼吸的氣室。”但王宇直言,在影片中呈現出類似于現生鳥類求偶顯示的氣囊結構,應該是加入了科學幻想的成分。
無畏巨龍
行為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片干凈的空地。2噸重、3.6米高的食肉牛龍正在打掃它的“舞臺”。它發(fā)出了一陣低沉渾厚的聲音,任其在密林里回響。
這時,一只體形更大的雌性牛龍出現在它的面前。后者萌萌地轉了一圈,揚了揚自己的尾巴,突然張開一對無用的、迷你“小短手”,利用手臂里的球窩關節(jié),靈活擺動起來。它還踩著笨拙的腳步,不停抖動著自己的身體。
紀錄片里,來自大型恐龍的一段求偶表演,違和又逗趣??上侵淮菩耘}堉恍崃诵崴?,扭頭便離開了。
除了形態(tài)復原,恐龍的行為復原是這部紀錄片的絕對看點,也是最能發(fā)揮科學想象力的部分。
王宇表示,古生物行為復原最大的障礙在于大多數并沒有化石依據,通常需要將今論古,參照大量現生生物的行為模式。而且,制作團隊還從BBC自然歷史部獲得了上百萬種動物的聲音素材,根據系統發(fā)育關系創(chuàng)造了一套史前聲音。
在他看來,有些跨物種的行為借鑒、移植,是一種很先鋒的復原嘗試。觀眾一面問著“是真的嗎”,一面又覺得,很多動作場面似曾相識。
影片開始的第一幕就打破了很多人原有的認知—— 一只巨大的霸王龍居然在水里游泳,身邊還帶著一群霸王龍寶寶。
霸王龍
霸王龍會游泳嗎?這個問題科學家并沒有確切的結論。但化石證據表明,大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頭中存在空腔,因此,它們的體重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重。
而且,有古河床上留下的足跡化石,顯示出大型獸腳類恐龍浮水時留下的趾尖劃痕,可能是這類恐龍有游泳行為的佐證。
王宇談到,我們熟悉的大象、鴯鹋,曾有浮水的影像記錄,從效率和姿態(tài)來講,它們可以但不善長。對于霸王龍來講,應該也是如此。
蛇頸龍是一類非常著名的海生爬行動物,紀錄片展示了它的一種很奇特的行為——在海底吞噬鵝卵石。
“大型蜥腳類恐龍存在吞食石塊的化石證據,研究者稱它為胃石,主要為了研磨食物?!蓖跤罱榻B,在現生爬行動物中也可以看到,它們的牙齒提供不了很充分的研磨功能,吃東西主要靠吞,消化系統的負擔比較重。而石塊可以幫助研磨食物,過后,這些石塊的表面也會變得更光滑。
“而它的另一個作用可能是壓艙石。”王宇說,科學家發(fā)現,鱷魚吞食石塊以后,能讓自己下沉的時間更長,有助于保持一個更好的沉浮平衡。
如果說蛇頸龍的這一行為是基于科學的推測,那么接下去的一幕更像是一種浪漫的想象。
蛇頸龍將它巨長的脖子筆直地伸出水面,進行求偶表演。隨后,兩只看對眼的蛇頸龍將彼此的脖子交纏在一起,伴著海底的光影和唯美的音樂,充滿了動人的色彩。
許多鳥類,例如天鵝在求偶時,都會向上伸長脖子鳴叫,或者將脖子交纏在一起形成一個心形。但在王宇看來,對如此古老的爬行動物而言,這更像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服務于紀錄片的敘事和感情的傳遞。
巴巴里翼龍有著5米的翼展,它還長著一種標志性的巨大的頭冠。體形大的雄性個體會選擇一個區(qū)域進行求偶表演。但并不是只有重量級選手才能取勝。
巴巴里翼龍 全部圖片來源:Apple TV+
打不過,智商湊。紀錄片中,一只雄性巴巴里翼龍沒有巨大的頭冠,看上去和雌性無異,于是,它索性隱匿在雌性群體中,想要“近水樓臺先得月”。但這是一個危險的游戲,因為有時候它會被雄性誤認,收到求愛訊息。所以它趕緊開溜,忙著找對象的正事,結果真的成功了。
夏季,暖空氣上升被帶電粒子附著,產生閃電風暴,引發(fā)了森林火災,一些植物被烤成了“火種”。大多數動物會逃走,但對有的動物來說卻是機會。
身長1米8的傷齒龍是獸腳類恐龍中體形比較小的成員,但就腦容量比例而言,它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在紀錄片中,它利用自然火種去引發(fā)一次新的火情,從而逼迫那里的獵物逃出藏身之所,成為它的盤中餐。
這些詭計多端的行為在古生物中是否真實存在,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男扮女裝”“縱火犯”等行為的確可以在現生生物中找到原型實例,比如一些鳥類。
王宇認為,這些情節(jié)的設置大大增加了人們對于古今生物行為多樣性的認識,在合理的基礎上增加了紀錄片敘事的戲劇性和精彩性,具有很典型的實驗精神,是古生物科學復原的一種延伸。
生態(tài)復原
科學性:
藝術性:
《史前星球》的制作過程十分漫長,總共超過三年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制作人決定將計算機生成的生物與真實世界的自然背景相結合,創(chuàng)造更為壯觀的視覺效果。該團隊被派往世界各地拍攝鏡頭,從冰島到納米比亞到處尋找與6600萬年前的世界“相似”的背景。
實景拍攝天然帶有“真實”的優(yōu)勢,可以營造出一種真正的“自然紀錄片”的質感。但在古脊椎所研究員汪筱林看來,這只是制作團隊的一種美好愿望,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反而造成了科學復原中一個最不可忽視的bug——恐龍時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我們當下的自然環(huán)境相差甚遠。
汪筱林說,無論是侏羅紀還是白堊紀,恐龍最常見的生活環(huán)境是比較溫暖、潮濕的,因為它們大部分是冷血動物,要靠外界溫度使體溫升高,活動能力才能增強。而且紀錄片大量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是植食性的、群居性的動物,要依靠大量植物活著。
“然而,它們卻頻頻出現在沙漠和冰封世界。盡管它們的化石發(fā)現地曾是沙漠戈壁或者極地,但不意味著它們活著的世界就是那番景象?!?/p>
汪筱林還提到,紀錄片雖然也出現了河流、森林環(huán)境,但那里的植物框架卻是嚴重錯誤的?!翱铸埳畹哪甏饕L著裸子植物,比如銀杏、松樹、柏樹、杉樹、蘇鐵,還有一些菌類。但在紀錄片中,占據主要生態(tài)位的卻是被子植物?!?/p>
制作團隊曾介紹,他們利用了古氣候模型提供數據集,依此對當時的環(huán)境進行最科學的描述,可結果似乎并不理想。
在汪筱林看來,生態(tài)環(huán)境往往是古生物復原中很容易出現細節(jié)紕漏的部分。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他與合作者發(fā)現了一種白堊紀最小的翼龍——隱居森林翼龍,翼展僅有25厘米。它們棲息在樹枝上,以昆蟲為食。于是,在那張精心繪制的復原畫中,隱居森林翼龍的嘴中叼著一只色彩鮮艷的小瓢蟲。不料,一位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一眼便識破了其中的問題,瓢蟲在白堊紀時代還沒有演化出現。
這張隱居森林翼龍的生態(tài)復原圖,至今懸掛在汪筱林辦公室顯眼的位置,時刻提醒著他。
本文來自【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fā)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