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我小學的時候,除了在家里玩小霸王游戲機和偶爾去一次街機廳,也很喜歡跟朋友們玩一些室內(nèi)室外的“小游戲”,多數(shù)以競技性為主,大部分可以多人參與。本文就盤點一下80-90年代我玩過和見過的各類小游戲。
跳房子/跳格子
需要一個沙包(沒有沙包石頭、貝殼、紐扣等也勉強可以替代),一支粉筆(能在地上畫出條條的石頭也可以)就可以至少兩個人一起玩。
用粉筆在地方畫一個“房子”,其實房子的樣式可以自由設計,不過最常見的是下圖。
扔沙包/打毛尾
可能其它地方還有別的叫法,游戲道具只需要一個沙包。至少3個人才能玩,BC站在一定距離的兩側(cè),扔沙包砸A,如果打中了A,A替代B,AC開始砸B。B可以跑來跑去躲沙包,如果B接住了沙包,相當于獎勵了一條“命”,可以被砸一下而不下場,接的越多“命”越多。如果4人以上玩,可以分成甲乙兩組,甲組砸乙組直到把乙組成員全砸下去,通常乙組任何成員接住的“命”整個組可以共享。
彈玻璃珠
參加游戲的人每人至少要有一個玻璃彈珠,這個游戲必須在土地上才能玩,在土地上畫一個適合大小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區(qū)域,中間挖一個小洞,這個洞比彈珠稍微大一點點最適合。具體的玩法比價復雜,不同地方的規(guī)則也稍有不同,但大規(guī)則是彈珠要先彈進洞里,這樣相當于具有攻擊力,再彈到其它彈珠就可以“殺死”它。這個游戲還有一個“假贏”或“真贏”的附加規(guī)則,所謂“假贏”就是大家只是玩玩,誰贏誰輸圖個樂,“真贏”就是輸了的人彈珠歸勝者,我當初因為技術不佳,家里一套彈珠跳棋輸了一大半,嗚呼哀哉。
拼楊樹莖
名字是我根據(jù)玩法瞎起的,其實我們那里管這個游戲叫做“杠老將”,道具是楊樹的莖,我們那邊是必須楊樹,沒有楊樹的地方其它莖是不是也可以我就不知道了。玩法很簡單,兩人拿自己的楊樹莖互相比拼一次(如圖),斷了的就輸了。那時有很多偏方可以讓楊樹莖更結(jié)實,比如風干、放在鹽水里泡、放進鞋里踩幾天(口味有點重)等,不過這個游戲具有季節(jié)性,只有在秋天楊樹落葉時才能玩。
跳大繩
道具是一根比較長的繩,或者3根以上普通跳繩綁在一起,玩的人越多繩就要越長。至少3人才能玩,規(guī)則很多,最簡單的是AB搖繩,C在中間跳, 看能成功跳幾個,一旦被繩刮到就輸了。
跳皮筋
道具是一種專用的皮筋,通常黑色的多,女孩在比較喜歡玩,我通常是給喜歡的女孩子“撐’皮筋,跳法非常多,比較復雜的跳的時候猶如跳舞,很有節(jié)奏感,我只會一種非常簡單的,我們那里叫小螞蟻。
非常經(jīng)典的游戲,而且不用道具,不過需要玩的人比較多,5個人以上才能玩出感覺,一個人扮演老鷹,一個人扮演雞媽媽(我本想說雞頭,但想想這個詞有歧義),剩下的人扮演小雞,老鷹就負責捉,雞媽媽就負責帶著一群小雞躲,現(xiàn)在有些公司團建還會玩這個。
東南西北
用一張正方形的紙疊成如圖的樣子,外面寫上東南西北,里面可以寫8個條件,有的是好事有的是懲罰,選到了哪個就要按要求進行,有點真心話大冒險的意思。
翻繩
兩人互拼游戲,需要一根繩,兩頭棒住形成一個圈,然后就可以互翻大比拼。
斗雞/撞拐子
無需道具,玩法如圖,對平衡性要求很高。
騎馬打仗
玩法如圖,可以進行多人混戰(zhàn),我因為比較輕,通常是騎士。
老丁頭
根據(jù)口訣畫畫,“一個老丁頭,欠我兩個蛋,別人說三天還,我說四天還…….”,后面實在記不得了,還有一些加強版的口訣,可以畫的更復雜。
丟手絹
考驗感知力和奔跑速度的游戲,還有配合的歌“丟手絹丟手絹,輕輕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訴他,快點快點捉住他”,跟著唱起來的給點個贊啊。
捉迷藏
經(jīng)久不衰的游戲,我曾經(jīng)把松動的古力蓋打開,藏在下水道里。
蒙眼摸人
如圖。
憋茅坑
最不需要成本的棋類游戲,地上畫個棋盤,兩塊石頭就可以玩。
拍洋畫/拍煙牌
利用掌力讓煙牌翻過來。
分田地
拿一把比較鋒利的小刀,在土地上玩,規(guī)則比較復雜,看下圖吧。
打水漂
我一般就兩下。
抓石子/抓沙包
用石子或者小沙包都可以玩,5個沙包才能玩,具體玩法我記不清了,有好多內(nèi)定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