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知道自己必須努力,但沒有能力去驅策自己努力的人,我們稱之為懶人。
2.改變自我懶惰最好的方法就是:給自己建立一個健康的犒賞機制。
3.懶惰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出現了問題。
4.為什么從孩子6歲開始,我們一定要把他放到學校,因為6~12歲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
中國有句老話:寒門出貴子,這句話的本質意思并不是因為是寒門,所以容易出貴子,這句話的本質意思是:學習習慣好,善于驅策自己的人,成為人生的贏家的概率更大
5.大部分的高考狀元都反對題海戰(zhàn)術,反對苦讀,他們對此描述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定要講究學習方法。
但這些都是表象皮相,學霸根本不會告訴你那個真相是:他比你愛學習,是因為他樂在其中,那為什么他能樂在其中,是因為學習本身就讓他爽,當成績好了的時候,有老師表揚呀,有異性喜歡呀,他會更開心,因為有了這些正面反饋,所以他會更加愛學習,而大多數的后進生,他們是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的。
所以,懶人和勤快人的本質區(qū)別是:是否有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取快樂的能力
5.請你啟動對自己的自我犒賞機制,犒賞的也許不一定是錢,但最有效的一定是錢,大多數人給自己的禮物,本質上還是錢。
6.不能跟自己賴賬,如果覺得目標達成了就不用獎勵自己了,因為反正錢是自己的,跟自己賴賬看上去沒什么不妥。
這有點像是跟著大巴跑過來省了一塊錢,跟著出租車跑回家省了30塊錢一樣,典型的是自欺欺人,而一旦你的大腦當中形成了自欺欺人的自我反饋,當你下次去設定目標、去完成目標的時候,即便你啟動了自我犒賞機制,你的大腦也會告訴你自己,說別當真,“他”是騙人的,他并不會真的犒賞你自己。
所以,要真的有效,就要真的做到。
關注我,自我迭代小組,歡迎您的加入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