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后代——鳥類存活下來,并繁衍至今。
(此處已添加紀錄片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yōu)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tài)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4千5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fā)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于63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在1862年發(fā)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于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恐龍復原圖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幸存發(fā)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應該分類于同一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铸?、鳥類、鱷魚都屬于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于晚二疊紀,并在中三疊紀成為優(yōu)勢動物群。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并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fā)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铸垖儆?真核域——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蜥形綱—-初龍下綱—–雙孔亞綱—-恐龍總目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們的站立姿態(tài)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tài),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種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征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二者區(qū)別在于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后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后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后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大小恐龍。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于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的馬門溪龍,由19節(jié)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于體長的一半。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fā)達,嘴里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
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于白堊紀。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后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fā)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颥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