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用“相對思維”看待問題。不要把人或事看得絕對好或絕對差,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不要用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2、認(rèn)同自己。接納自己的錯誤,不要因此而沮喪或惱怒。比如試著把“我怎么這都不會做?”改成“這次錯誤讓我意識到問題了,下次就能改正了”。
3、不要壓抑和控制情緒。心情很糟的時候試著跑步、打沙袋、出去散步等等,把情緒發(fā)泄出來。
4、無條件接納自己。很多痛苦情緒的來源都是比較,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條件和追求,即使隔壁家的小孩成績比你好,你也可以工作比他厲害,不要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強項比。
5、不要立即表現(xiàn)出情緒。謀定而后動,說話做事前想一想自己的觀點對不對,調(diào)整合理后再做出反應(yīng)。類似于生氣想發(fā)火的時候,從一數(shù)到十再開口。
6、把視野放寬,全面看待問題。很多負(fù)面情緒都是由太在意某一方面、忽視了整體而造成的,此時可以拿出一張紙,把好的、不好的都列舉出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7、別自己嚇自己。合理看待事情的不利之處,把影響放在應(yīng)有的范圍內(nèi)。比如分手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完了,我這輩子都沒人要了”,那你肯定就會非常悲傷,但事實是這種情況大概率不會發(fā)生。
8、放下敏感。今天覺得老板偏愛同事了,明天覺得男朋友不愛我了。但是太敏感只會給自己帶來沒必要的情緒負(fù)擔(dān),讓自己焦慮。
9、不要逃避自己對情緒的責(zé)任。經(jīng)常有人說,“都是你把我氣的”、“我本身脾氣就不好”等,其實這都是對情緒的逃避,讓我們顯得無可奈何。但實際上,這種無力感是我們自己營造的,放任情緒流竄本身就是不對的。
我們有必要把自己對情緒的掌控權(quán)拿回來,讓自己做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