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jié)氣過后,人們感受到明顯的涼意,特別是近幾天的陰雨天氣,氣溫下降更是明顯。等白露節(jié)氣以后,天氣會進一步轉涼,晝夜溫差將繼續(xù)加大。常言道,“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秋凍”使人體適當接受耐寒訓練,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對安度冬季有益,不少人選擇在這個時候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市中醫(yī)院國醫(yī)堂主任楊華提醒,“秋凍”雖有道理,并不適合所有人,對于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不但不宜秋凍,還應注意秋季保暖。
楊華說,生活中,個別中老年人不服老,堅持“春天要捂得住,秋天要挺得住”,結果導致舊病復發(fā)。
“‘秋凍’不適合體弱多病的老年人。”楊華說,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fā),循序漸進地練習“秋凍”,加強御寒鍛煉,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抗寒能力。然而,秋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時期,對于有此類病史的中老年人來說,防寒尤其重要。同時,年老體弱者,或是怕冷、陽虛的中老年人也不適宜“秋凍”。
當然,能抗“凍”的人也應該有度。俗話說“寒從腳下起”,楊華提醒,老年人要注意腳部保暖,同時腰部、背部也需注意別受涼?!霸铩睘榍锛局鳉?,稱“秋燥”,養(yǎng)生重點在于養(yǎng)陰防燥,以生津潤燥、益肺養(yǎng)陰為主要養(yǎng)生原則。
“對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而言,如果堅持‘秋凍’,將十分危險?!睏钊A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胃腸病、糖尿病、關節(jié)病的老年人,不要“秋凍”。
楊華告訴記者,即使是身體比較好、沒有慢性病的老人,“秋凍”也十分有講究,如不注意則會給身體帶來損害。我們的身體上有五個部位極其脆弱,即使適合“秋凍”的人也不要“凍”到這幾個部位。
秋季頭部不宜受涼,尤其不宜晨起洗頭,這樣頭部易受風寒;頸部要注意保暖,否則頸部血管收縮,不利于腦部供血,還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腹部保暖至關重要,因為肚臍皮下沒有脂肪,緊鄰豐富的神經(jīng)末梢和神經(jīng)叢,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襲。肚臍一旦受涼,腹痛、腹瀉在所難免,若長期受涼,泌尿系統(tǒng)疾病也容易找上門來;關節(jié)應格外注意,若在陰冷、潮濕的天氣著裙裝,腿部會因風寒的襲擊而出現(xiàn)發(fā)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久而久之會引起關節(jié)炎;腳部保暖保健康,因為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寒從腳生”,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楊華說,老年人可以堅持用熱水泡腳,有助于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jīng)絡、解表散寒,能有效緩解手腳冰冷、溫暖全身。在熱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強祛風散寒的功效。泡腳水溫不可過高,時間不可過長,水溫在40 左右,泡2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