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伊評科技
對于很多老用戶而言,智能手機曾經(jīng)所支持的可更換電池被一體化設計所取代是他們一直所耿耿于懷的事情之一。
在他們眼里,手機廠商之所以要用一體化的機身設計取代可更換電池技術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不可更換的電池來進行盈利,進而還可以通過間接的“燈泡陰謀”的方式來迫使消費者更快的更換智能手機。
另外,在某些場景中,支持更換電池的手機,確實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一定的體驗提升,譬如外出出差的時候可以攜帶多塊電池以提升手機的續(xù)航等等。
那么問題來了,優(yōu)勢如此之多的可更換電池結構為什么被不可拆卸電池結構所取代呢?難道真的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么?還真不是,這里面還有很多復雜的東西需要解釋清楚。
本文我們會分別站在產(chǎn)品層面,風險層面和用戶層面來深度地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剖析。
「產(chǎn)品層面:可拆卸電池不利于輕薄化」
1、可拆卸電池會占用更多的內部空間,會造成手機變得更為厚重。
所有支持可拆卸電池的設備,都需要將電池單獨處理,并且提供一套可以讓消費者進行快速更換的結構,而采用電池一體化設計的手機則不需要這個結構。
如下圖所示,這是目前采用一體化設計電池設計的iPhone13的電池排線,其電池是直接通過排線和主板上的BTB接口直接連接,無需額外的接口。
那么對于支持可拆卸電池的手機,那么手機廠商必須要在電池組上面安裝外層結構,讓其正負極暴露出來,并且也需要在手機主板和電池之間新增額外的接觸裝置。
那么這些結構必然會占用手機的內部空間?,F(xiàn)在的手機廠商為了節(jié)約內部空間,就連3.5mm耳機接口都會毫不猶豫地干掉,就更別說這樣一個意義并不是那么大且會占據(jù)大量手機內部空間的功能了。
「風險層面:可拆卸電池有安全風險」
1、可拆卸電池會增加出現(xiàn)電池充電事故的概率。
可更換電池,意味著消費者可以隨意地購買和更換手機內部的電池。這樣一來,不可控因素就變得非常多了。首先是消費者所購買的電池是否符合廠商的技術指標,就是一個完全不可控的因素。
而與之相對的,手機的充電功率卻在越變越大,從理論上來講,充電功率越大,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也就越大,對電池的要求也越高,一旦用上不符合規(guī)定的電池,其出現(xiàn)電池BOOM的風險也就越高。
而且,在頻繁地拆裝電池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造成接觸不良,短路等等問題,從而埋下一定的安全隱患。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款支持可更換電池的手機,在保修期內出現(xiàn)了因為用戶更換不同電池所造成的損壞,這個責任到底應該誰來負責呢?手機廠商還是用戶呢?責任其實很難進行劃分。
那么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不可拆卸電池,因為不可拆卸電池從源頭上就阻止了用戶私拆電池的可能性,只要用戶拆了后殼,手機廠商都可以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這就規(guī)避了很多潛在的風險。
2、可拆卸電池會導致后殼出現(xiàn)破損的概率增加
現(xiàn)在的手機后蓋普遍都是什么材質?——玻璃,而玻璃這種材質相比于塑料最大的優(yōu)勢是什么?手感更好以及硬度更高。然而其硬度更高的同時帶來的是其柔韌性和耐折度的下降。
而可拆卸電池和不可拆卸電池最大的區(qū)別除了電池之外就是手機的后殼是否支持拆裝,然而由于玻璃蓋板的特性,其在拆裝過程中出現(xiàn)損壞的風險相比于塑料后殼要高得多,那么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在采用玻璃材質后蓋的手機上使用可更換電池的結構,無論是在裝配還是后續(xù)消費者使用的過程中,其出現(xiàn)碎裂的概率都會更高。
這同樣會造成手機售后率的提升,給手機廠商以及用戶帶來不必要的財產(chǎn)損失。
「用戶層面:可拆卸電池已經(jīng)無法帶來明顯的體驗提升」
可更換電池的優(yōu)勢是什么?無非就是兩點。
1、在原電池生命周期結束后,消費者可以更方便地更換電池,而無需去售后或者手機店鋪。
2、消費者可以購買多塊備用電池以備不時之需。
然而這兩個方面,在目前來看都不是什么特別受人關注的地方。就拿換電池來說,雖然可更換電池的手機在換電池的操作上很方便,但是消費者也需要網(wǎng)購電池才能更換。
而且目前市面上更換電池的成本也很低,通常只需要100元以內,完全可以被消費者所接受。
至于備用電池這個功能,充電寶它不香么?電池容量更大,安全系數(shù)更高且普適性更強。
總之,可更換電池技術本身就是一項比較落后的技術,被淘汰也是實至名歸,理所當然。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