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中文免费|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制服|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本之道久久免费

      
      

            <dl id="hur0q"><div id="hur0q"></div></dl>

                多地“高燒”,地球怎么了?曾橫穿南極科考的秦大河院士這樣說

                多地“高燒”,地球怎么了?曾橫穿南極科考的秦大河院士這樣說

                他說,“有冰的地方,就是我的實驗室?!?/p>

                連日來,全球多地“高燒”,極端天氣頻發(fā)。地球究竟怎么了?為此,解放周末專訪在氣候變化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領域深耕多年的秦大河院士

                “有冰的地方,就是我的實驗室?!弊鳛?span id="fjddu6v" class="wpcom_tag_link">中國唯一曾徒步橫穿南極大陸,70歲時仍深入青藏高原、格陵蘭冰蓋考察的科學家,秦大河說,“我經歷的極地和雪山考察中,有過生死之間的時刻,但我始終相信,地球科學工作者的探索人生,就該保持謹慎小心,但要永遠前進?!?/p>

                秦大河院士近照

                未來20年,全球溫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 ,極端天氣將更加頻繁、更加強烈

                解放周末:近年來,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尤其是今年夏季,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最高氣溫紀錄不斷被打破。作為長期關注氣候變化的科學家,您怎么看?

                秦大河:其實,近年來頻率增高的極端天氣不僅僅是高溫,風暴潮、干旱、洪水等災害也在加劇。我認為,到本世紀末,這些情況將更加頻繁,更加強烈。這將加大經濟社會壓力,跨行業(yè)、跨區(qū)域的復合型氣候變化風險將增多,且更加難以管理。

                根據氣象記錄,20世紀初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不斷上升。20世紀50年代開始,上升的速度明顯加快,冰凍圈退縮,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20世紀80年代開始,變暖進一步加劇,其中北半球中高緯地區(qū)尤為顯著。

                2014年,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fā)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從1901年到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約0.89 。去年,該委員會發(fā)布的第六次報告指出,2011年—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比工業(yè)化前上升了1.09 ,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預估來看,全球溫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 。在未來幾十年里,所有地區(qū)的氣候變化都將加劇。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規(guī)模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將升溫限制在接近1.5 或甚至是2 這一目標,都將難以實現。

                解放周末:升溫1.5 或2 意味著什么?

                秦大河:地表平均溫度每升高1 ,空氣中的水汽含量約增加7%。從概率上講,降雨量會增加,降水區(qū)域也會變化,此外,還會導致臺風強度加大。事實上,氣候變化不僅僅是溫度的問題,它正在給不同地區(qū)帶來多種不同的組合性變化,而這些變化都將隨著進一步升溫而增加,包括干濕的變化,風、冰雪的變化,沿海地區(qū)變化和海洋的變化。

                全球升溫1.5 時,熱浪將增加,暖季將延長,而冷季將縮短;全球升溫2 時,極端高溫將更頻繁地沖擊農業(yè)生產和人體健康的臨界耐受閾值。氣候變化正在加劇水循環(huán),這會帶來更強的降雨和洪水,但在許多地區(qū)則意味著更嚴重的干旱。整個21世紀,沿海地區(qū)的海平面將持續(xù)上升,這將導致低洼地區(qū)發(fā)生更頻繁和更嚴重的沿海洪水,并將導致海岸受到侵蝕。以前百年一遇的極端海平面事件,到本世紀末可能每年都會發(fā)生。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一些地方,熱浪和干旱事件的發(fā)生時間很接近,甚至是同時發(fā)生。一個地區(qū)在兩次極端天氣事件之間幾乎沒有恢復的時間,這構成了一種特殊的風險。

                解放周末:您是做冰凍圈研究的。氣候變化是否也能從冰凍圈變化中窺見?

                秦大河:有句話叫“氣候變化冰先知”。1979年以來,北極海冰范圍顯著縮小。20世紀70年代,北冰洋9月海冰的范圍是1000萬到1200萬平方公里。根據國際雪冰資料中心的最新數據,北冰洋9月海冰范圍已經縮減到400平方公里左右。海冰范圍減少,會大大影響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天氣和氣候。無論是冬季寒潮,還是夏季強降水等災害,可能都與此有關。

                同樣,北冰洋海冰的冰量(體積)也在不斷減小。北冰洋海冰冰量每年9月份最小,3月份最大。2017年9月,冰量減少到約4000立方公里,而1979年9月為16000立方公里,38年間海冰冰量減少了75%。從這一系列數據中,不難看出當前氣候變化的嚴峻態(tài)勢。

                解放周末:人類應該怎樣應對如此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能否減緩甚至改變氣候變化的步伐?

                秦大河:人類的行動有可能決定未來的氣候走向。有證據顯示,雖然其他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也能影響氣候,但二氧化碳仍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穩(wěn)定氣候需要大力、快速和持續(xù)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樣做難度很大,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才有希望。

                自從選定干冰川這一行,認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風餐露宿,就得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生活

                解放周末:您在地理氣候及冰川凍土領域都有很深造詣。但很少有人知道,您還是“中國第一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世界上唯一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連續(xù)采集到的冰雪標本的科學家”。能回憶一下那次驚心動魄的南極探險嗎?

                秦大河:那是1989年,我參與了一支由6名不同國籍科學家和探險家組成的科考探險隊,踩著滑雪板,走了220個晝夜,行進5896公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不借助機械手段徒步橫穿南極大陸。

                那年我42歲,好多記憶都模糊了?,F在提到這件事,第一印象是1990年1月12日抵達南極點那天,全隊站在南極點標志物前合影。當時我手舉五星紅旗,冰天雪地里,紅色的旗幟特別鮮艷、特別漂亮。我也特別激動,因為此時此刻,我代表中國。

                解放周末:那是您第一次踏上南極嗎?

                秦大河:不是,此前我已經去過南極兩次。南極是冰川學家的圣地,對于一位冰川學工作者而言,南極是科學研究最理想的地方。因為那里有地球上現存的最大冰蓋——南極冰蓋,世界上86%的冰川冰集中在那里,那里有無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雖然我已經去過南極兩次,但那一次的困難程度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出征前,先要處理牙齒。南極內陸沒有醫(yī)療條件,徒步過程中一旦牙齒出問題吃不下東西,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美國醫(yī)生建議我拔掉所有“嫌疑”牙齒。為了那次南極之行,我一次就被拔掉了10顆牙。

                由于種種原因,我錯過了出征前的強化集訓。出發(fā)時還不會滑雪,只能跟在隊伍后面跑步前進,這比起在陸地上跑步不知要難多少倍。數不清摔了多少個跟頭后,我終于能全天滑雪了。

                解放周末:在徒步探險的同時,您還肩負著重要的采樣工作。

                秦大河:是的。南極冰蓋上的降雪不會融化,年復一年,在低溫和重力作用下,雪的密度逐漸增加,最后形成冰川冰。來自大氣乃至外太空的物質都會沉降到冰蓋表面的雪上。因此,采集雪坑和表層雪樣進行分析,可獲得地球氣候環(huán)境變化的許多定量的信息,對冰川學和地球環(huán)境氣候變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每到宿營地,按“國際分工”,我要參與喂狗、支帳篷、燒水做飯,忙完之后,才能提起鐵鍬去外面采集雪樣,每隔55公里,就地挖掘一個1米深的雪坑,觀察記錄雪層剖面,采集雪樣。當時,我挖不動就用斧子砍,幾個月下來,3把鐵锨都挖壞了。在近6000公里的風雪途中,我共采到800多個珍貴的雪樣,特別是采集到了南極洲“不可接近地區(qū)”內的珍貴雪冰樣品。

                當時,同隊的另一位外國科學家擔負南極臭氧層觀察科測任務,需要使用精密儀器。在逼近極點前夕,隊伍連遇風暴,為了生命安全,必須輕裝減荷,他的科考設備不得不忍痛割愛。相比之下,我能用鐵鍬一直干下去,真是幸運不少。

                我共采集了800多個雪樣,裝在事先凈化好的塑料盒內,確保始終處于冰凍狀態(tài),最后打包成1.5米見方的盒子。科考任務完成后,這個盒子先由飛機運送到法國實驗室,再完好地送回中國北京,最終送達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還記得接機時,大箱子包得嚴嚴實實,干冰層、保溫箱、防撞棉……里三層外三層,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里面是個大電視機,其實是我國未來研究所需的大寶貝啊。

                這套南極冰蓋表層1米雪坑雪冰樣的研究,豐富了南極冰川與氣候環(huán)境研究的內容,有很重要的科學意義。直到今天,依然有它的價值。

                解放周末:在您后來出版的《南極日記》序言中,您這樣描寫那時的情形:“那暴風雪肆虐的莽莽南荒,彎腰呻吟的帳篷,頂風蹣跚前進的考察隊員和拉橇的狗隊……”在220個艱苦的日夜里,是什么支撐著您?

                秦大河:低溫、暴風雪、食物短缺、艱難行進、枯燥的勞動,筋疲力盡還要走出帳篷去“加班”采樣……這些確實都需要很大毅力。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徒步橫穿南極,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決不能有一刻偷懶,否則就會失去很多珍貴資料。我每天都緊繃腦中的這根弦,決不松懈。因為我知道哪怕只松一次,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方位潰敗。

                我是一個地球科學工作者。自從我選定干冰川這一行,認定了就得爬山,就得風餐露宿,就得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生活。只有在艱苦條件下,人們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事業(yè)的樂趣也蘊藏在這艱苦奮斗之中。這是我的職業(yè),是應該做的。

                解放周末:這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yè)。

                秦大河:要論風險,人待在家里也可能有風險。

                學界前輩曾跟我說,上冰川工作時,只要穿戴好冰爪,幾個人用安全繩索連接起來,你會百分之百安全。如果不按規(guī)定行動,就會百分之百不安全。有位曾和我共事的海外同行,幾年前在格陵蘭冰蓋工作時,因為沒系安全繩,就遭遇了意外。我經歷的極地和高山考察中,也有過生死之間的時刻,但我始終相信,地球科學工作者的探索人生,就該保持謹慎小心,但要永遠前進。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冰凍圈關系到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安全

                解放周末:您一輩子與冰雪結緣,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冰凍圈科學概念,并創(chuàng)建了首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冰凍圈科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科學?

                秦大河:冰凍圈是指地表水體以固態(tài)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是一個連續(xù)分布的低溫圈層。冰凍圈科學研究冰凍圈各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機理、發(fā)育過程等,以及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冰凍圈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且有重要的反饋作用,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陸地表層)、生物圈一起,組成了地球氣候系統(tǒng)。

                目前,在全球變暖、冰凍圈退縮的背景下,冰凍圈科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已成為國際氣候系統(tǒng)及全球變化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也是當前全球變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21世紀初期啟動的世界氣候研究新的核心計劃——氣候與冰凍圈計劃,我國是這一科學計劃的發(fā)起國之一。將冰凍圈視為一個整體,通過多學科交叉、新技術應用、重大計劃推動,開展全球尺度的系統(tǒng)性、集成性研究已成為國際趨勢。

                解放周末:這一領域目前最熱點、最前沿的方向是什么?

                秦大河:冰凍圈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指示器。儲存于冰凍圈內的氣候環(huán)境信息十分豐富。積雪、河湖海冰、冰川與極地冰蓋的范圍與冰量變化、冰層內物理化學生物等濃度、冰緣地貌、泥炭沉積、地下冰、鉆孔溫度等,均能反映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地球環(huán)境氣候變化。尤其是冰芯,能為全球變化研究提供豐富的、高分辨率的氣候環(huán)境記錄,因而成為各國科學家“爭搶”的研究對象。

                “歐洲南極冰芯鉆探項目”科考小組,1995年就開始在南極冰蓋冰穹C鉆取冰芯,所獲冰芯可以重現80萬年來南極洲溫度變化和大氣組成成分變化,為氣候變化科學作出貢獻。

                我國科學家在冰芯鉆探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2006年3月25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凱旋。此次考察的最大收獲之一是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上,成功鉆取了長達135米的冰芯。

                另外,我想強調的是,冰凍圈科學不僅研究自然屬性,也非常關注與人類社會經濟的關系,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

                解放周末:目前我國境內的冰凍圈大致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

                秦大河:我國冰凍圈分布廣泛,不僅有重要的氣候效應,還是干旱區(qū)和綠洲經濟發(fā)展以及保障干旱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重要水源,關系到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安全。中國冰凍圈還是亞洲大江大河的源頭區(qū)域,直接滋潤著流域內27億人口。

                我們剛剛完成了《中國冰凍圈服務功能形成過程及其綜合區(qū)劃研究》這一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我們重點研究了中國冰凍圈過程與水資源、生態(tài)、人文服務功能及其凍土積雪工程服役性之間的機理及其未來演變趨勢,建立冰凍圈服務功能研究的理論方法體系及其綜合服務功能評估體系,希望占領冰凍圈科學理論的國際制高點,制訂中國冰凍圈綜合服務功能區(qū)劃方案,最終為國家和地方發(fā)展戰(zhàn)略決策服務。

                今年我75歲了,還在為12歲時的夢想努力著。衷心歡迎更多青年加入隊伍,我們一起奮斗

                解放周末:2013年,您獲得環(huán)境領域全球最高獎項“沃爾沃環(huán)境獎”。作為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當時感受如何?

                秦大河:我還記得自己當時的獲獎感言——科學研究使我有機會踏上南極冰蓋、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冰川,資源環(huán)境和氣象工作使我關注保護氣候、保護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夠獲獎,深感榮幸。氣候變化應對和環(huán)境保護是一項神圣而艱苦的工作,單槍匹馬難以取勝,長期團結合作是成功之路,這一事業(yè)需要一批志同道合者長期共同奮斗。

                解放周末:回溯您的工作經歷,您不僅曾經是科考隊隊員、研究員,在高校任教任職,還曾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主持中國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評估。多重身份給您帶來怎樣的體悟?

                秦大河:我想,這些身份是相輔相成的。決策離不開科學依據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也加深了我對科學的渴望。而在研究生導師這一崗位,也讓我有更多機會與青年研究者接觸,與他們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解放周末:北京冬奧會前,您組織團隊在北京、張家口進行雪場雪質和氣象觀測。據說其中就有許多年輕的參與者?

                秦大河:是的,由于天然雪的雪量、雪質難以控制,滑雪賽道不得不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來搭建。知道要舉辦冬奧會后,我就在想,大陸性季風氣候背景下的北京可能缺雪,必須提前準備人工造雪。我們組織了一批青年科學家,在雪場開展雪質觀測研究,按照國際奧委會標準,成功建設了戶外滑雪賽道;同時進行人工造雪和儲雪實驗,保證了賽事順利進行,實現北京冬奧會的用雪自由。為此,我們的年輕人冬天扎根河北、東北,夏天上青藏高原,在理論上和應用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績。雖然相關數據不能寫進論文發(fā)表,有點遺憾,但他們已經把論文寫在了冬奧會的冰雪賽道上,我非常欽佩。

                解放周末:不久前,您還寄語青年同行,地理研究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思維”。為何特別強調這兩點?

                秦大河:完整來說,我想表達的有16個字——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家國情懷,反哺社會。地理學研究本身就是一項全球性的工作,不僅僅是一條小河流、一個小山包。應該在更高的視角下,追尋世界范圍內最前沿的領域、最尖端的技術和最高的研究水平。

                戰(zhàn)略思維,指的是要把研究與中華民族、與全人類聯(lián)系起來。而家國情懷,則定位于研究為地球家園服務,為國家服務。希望更多青年地理科學工作者,以遠大的抱負、深邃的思考、高超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樂于奉獻的精神,來回報社會。

                解放周末:從您自身經歷來看,搞地理研究并不容易?,F在的年輕人吃得起這份苦嗎?

                秦大河:就我個人而言,生命中好像與地理、與冰川早早結緣。我父親因為工作,曾輾轉于多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家里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帶上了明顯的地理色彩。我出生在黃河之濱,就叫大河。早在小學六年級時,我就在作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要讓我的腳印,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今年我75歲了,還在為12歲時的夢想努力著。

                對于冰凍圈科學的人才隊伍,我確實有些擔憂。因為這個方向的“大本營”在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一些人讀完研究生,就離開了。我認為,不是這個學科留不住人,讓他們望而卻步的是西部地區(qū)發(fā)展相對落后這個大環(huán)境。但其實越是這樣,越是需要更多人才,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希望社會各方對西部的科學工作給予更多關懷,也希望有志的年輕人看到,全球變暖、極端氣候頻現,整個冰凍圈處于“危機狀態(tài)”。這正是許多科研領域亟待填補大空白、即將出現大發(fā)現的時刻。我衷心歡迎更多青年加入隊伍,前途光明,我們一起奮斗!

                秦大河

                1947年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亞洲地理學會主席;曾作為中國代表,完成人類史上唯一一次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科學探險活動。

                來源:上觀新聞

                流程編輯:TF016

                鄭重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整理自互聯(lián)網,不代表本站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管理員(admin#wlmqw.com)刪除。
                用戶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6日 06:08
                下一篇 2022年8月6日 06:08

                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郵箱:admin#wlmqw.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30-18:30,節(jié)假日休息